站内搜索:
更多>>
  中共枣庄市委老干部局 关于...
  离退休干部信息统计软件
  关于印发《中共枣庄市委老...
  关于印发《中共枣庄市委老...
  中共枣庄市委老干部局关于...
  关于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...
  市委第六巡察组对市委老干...
  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...
当前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

“为民 务实 清廉”红色印迹征文活动(此征文被省委组织部、省委老干部局红色印迹系列丛书收录)

【 信息来源: 】 【添加时间:2014-03-26】
莫道桑榆晚 为霞尚满天
 
王克选
 
心系众乡亲 立志献余热
我的老家是周营镇大巩湖村。自参加工作以来,我多在外,少在家,虽说走的不远,但回家的机会很少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特别是离休后思乡情绪更浓,心里依然恋着家乡的父老乡亲,过去的往事也常常使我难以忘怀。带着这种心情,我翻盖了老家的旧房子,一有时间,就带着老伴回老家走走看看。
乡亲们每次听说我回来,都三五成群地到我家窜门、拉家常,渐渐地我对村里的情况有了一些了解。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,村里经济发展落后,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0元。村里流传的顺口溜是:“全村一片黑,户户门前柴草堆,脚下踩着牛狗屎,墙上挂着泥土灰”。村“两委”班子形同虚设,存在“财务不公开,作风不民主,办事不公道”等现象。俗话说“穷生是非饿生乱”,因为穷,全村人散了心,干群关系也比较紧张。我曾想着离休不谋政、舒服度晚年,但看着这样的乱摊子,总觉得像欠了一笔良心债似的,亏欠家乡,亏欠党的培养。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使我坐立不安,觉得应该站出来,为组织分忧,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。说实在话,面对这样的穷村、难村,我也反反复复地问自己:“自己退了休,在城里放着福不享,何必跑到这样的乱村来呢?”家人、亲戚、朋友也劝我不要自讨苦吃、趟这浑水。自己就像铁锅里的烙饼,翻来覆去,但转念一想“家乡现在还很落后,作为一名受党教育培养多年的干部,党性何在?良知何在?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关键时刻就得站出来,面对困难就得豁出去”。我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下来,决心为家乡人民做点啥。
不怕苦和累 治水拔穷根
通过细致了解,我深知,家乡之所以穷,穷就穷在没有水上,乡亲们只能靠天吃饭。由于村里水利设施落后,不用说搞农业结构调整,就是农田灌溉也无法满足。党员的责任感使我坐立不安,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,我认为首先还是应该从改变农业基础条件入手,从兴修水利做起。有了这个打算,于是我暗下决心,从最基本的打大口井开始。
俗话说好事多磨。我本打算在村支部会上统一思想,商量筹资挖大口井的事,但听有人说“过去咱村折腾了不知多少回,都是‘竹篮打水一场空’,现在又要兴师动众打大口井,大伙谁有闲钱啊!”。听了这些话,我心里凉了半截。村“两委”班子也没有人愿意带这个头,这件事只好暂时作罢。回到家里,我翻来覆去寻思,既然乡亲们都不愿意拿钱,就得另想办法。思来想去,就产生了向上级申请资金扶持的念头。2002年5月的一天,我找到当时区水务局的主要负责同志,向他汇报了家乡的情况,提出了向上级申请资金扶持搞水利建设的想法,赢得了支持。紧接着我又忙着跑镇上、跑区里。2002年6月11日,对我来说是个非常难忘的日子。我向时任市政府副市长王光荣同志汇报了设想,他随即带领市直部门的负责同志赶到大巩湖村,查看现场,并亲自帮助协调解决资金问题。工夫不负有心人,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,经过多方协调,很快第一笔扶持资金就到位了。在施工过程中,我和乡亲们吃住在工地上,碰到什么问题,就和大家一块商量解决。乡亲们看我这么大岁数,还不辞辛苦和大家一起干,怕我受不了,都劝我回去休息。我就说“不在这里蹲着,我心里不踏实,放心不下”。大伙看我这样认真,也把憋了多年的劲全部使了出来。当遇到坚硬的石头时,他们就买来炸药爆破,先后放了100多炮;当遇到地下水,他们赶忙找来抽水机抽水。经过22天的奋战,一个80米长、50米宽、7米深的大口井终于挖成了。为了长久之计,又投资1.5万元,对大口井进行了垒砌加固。通电抽水的那天,全村像过年似的。看着欢呼雀跃的群众和一张张笑脸,我心里也乐开了花,苦和累全都忘光了。
第一个大口井的成功,使我信心倍增,看到了希望,产生了连续作战、再挖几个大口井的想法。随后,历时一年多,先后争取资金7万余元,在村周围开挖了5眼大口井,完成土石方12万立方,挖排水沟6000米,修大小桥涵12座。在开挖过程中,市区领导多次亲临现场指导,给了我很大的鼓舞。
     调整结硕果 共奔小康路  
有了水,使村里的水浇田由原来的不足300亩一下子扩大到1300多亩,并且全部架上了电线杆,通上了电,不仅解决了本村农田灌溉,农业调整用水,同时,也带动了周边十几个村庄开挖大口井的热潮。村民们高兴地说“是党和政府为咱们送来了幸福水、致富水”。有了水,群众生产干劲十足,农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十分高涨。村里的蔬菜大棚也由无到有,2002年大弓棚发展到100个,2004年扩大到400个。2005年,突如其来的一场大风,把80%的大棚都刮坏了,村民的热情一下子又跌到了低谷。为帮助村民尽快恢复生产,我又争取扶持资金10万元,用于奖励改建新建大棚户。同时,将全村400个竹木大棚全部改为水泥钢筋大棚,变“两种两收”为“三种三收”。近年来,大棚土豆连年丰产丰收,全村每年收获土豆200多万斤,实现收入400多万元,全年人均大棚瓜菜收入达到1万余元。通过我的牵线搭桥,目前大巩湖村正与昂立集团合作,计划投资2亿元,实施扩建1000亩阳光大棚项目,立项报告已报省发改委审批。
在解决治水和致富问题的同时,我又东奔西走,积极帮助解决行路难等问题。2004年以来,先后通过多方协调,向上级交通等部门争取资金28万元,为村里整修硬化了长4.2公里的5条道路,为村民户户通上了自来水,改变了过去交通不便、没有自来水的状况。争取扶持资金10万元,新建了村“两委”办公室和卫生室。帮助协调资金7万余元,规划建设了村级文化大院,硬化文化、健身场地800多平方米,新建了篮球场,购置了健身器材,为群众休闲娱乐提供了场所。
经过不懈的努力,大巩湖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道路通畅了,村容整洁了,心里气顺了,也选出了好的村班子和带头人。回顾离休后的这几年中,在大巩湖村的酸甜苦辣太多了,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。为了争取资金,我不顾年高多病,一次次到市、区汇报协调,光花去交通费、电话费、材料复印费等就达8000多元。老伴看着我没白没黑地在外边跑,怕我累坏了身体,埋怨我说,放着清福不享找罪受。孩子们也感到心疼,有时也不理解。有人问我,“老王,你这么做,为了啥,值得吗?”我说:“不为啥,很值得。”我想:“作为一名党员、干部,受一些委屈,挨一些苦累,不算啥,只要老百姓得到了实惠!”每当看着乡亲们幸福的笑脸,看着家乡可喜的变化,我觉得这份心操得值!特别是每次到了村里,不论大人还是小孩,一看到我,大老远就跑来和我打招呼。这时,心里就会感到无比幸福和欣慰。
 
(作者退休单位:薛城区建委防空办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