站内搜索:
更多>>
  中共枣庄市委老干部局 关于...
  离退休干部信息统计软件
  关于印发《中共枣庄市委老...
  关于印发《中共枣庄市委老...
  中共枣庄市委老干部局关于...
  关于开展“不忘初心、牢记...
  市委第六巡察组对市委老干...
  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...
当前位置:首页 > 工作动态

“为民 务实 清廉”红色印迹征文活动(此征文被省委组织部、省委老干部局红色印迹系列丛书收录)

【 信息来源: 】 【添加时间:2014-03-26】
记忆中的“广播匣子”
 
武林柱
 
这里说的“广播匣子”,是指上世纪60年代农村安的小喇叭。它结构很简单,碟子大小的纸盆后面加个舌簧,罩在一个自制的木盒里,挂在屋檐下或室内的墙上,老百姓叫它“广播匣子”,也有人称作“戏匣子。”别看这小小的匣子,那可是当年农村宣传、娱乐的主要设备,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,有些事今天回忆起来也挺有意思。
“润嗓子”
这事得从我私接小喇叭说起。1968年,我在邻村的小学任民办教师,公社广播站为照顾师生,给学校安了只小喇叭,附近的社员觉得稀罕都跑去听。为让俺村的兄弟爷们也沾个光,我擅自施工办起了广播。这一天,和邻居王二哥七拼八凑弄了些铁丝,接在学校的广播线上,中间以树杈为支撑,再扯到我所在生产队的饲养院里,把托人买的喇叭挂在过档底下,那就成了我村安的第一只广播喇叭。没等喇叭响,孩子们就奔走相告,有的还满街喊:“安广播匣子啦,快到牛屋院去听!”不一会,门底下挤满了人,焦急的等待着。广播时间一到,里面发出嗤嗤啦啦的声音,听不清楚,仔细检查,原来忘了埋地线啦,于是截了段铁丝插在地上,又浇了点水,顿时声音清晰了许多。有人好像看出了门道,一本正经地说:“噢!这玩意还得‘润嗓子’。”现在说起来是个笑话,但当时并没有听到笑声,因为在场的人都认为,他说得很在“理”。
“听”电影
那是个特殊的年代,绝大部分电影都被视为“毒草”打入冷宫,即使保留的极少数“香花”,大都广播“录音剪辑”,所以老百姓也只好“听”电影了。虽说这电影光听声不见人,大伙还是听得津津有味,也算过了把电影瘾。那时,常听的电影有《地道战》、《电雷战》、《南征北战》和《英雄儿女》等。对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都耳熟能详不说,尤其是听腻了所谓革命歌曲的青年人,对悦耳动听的电影插曲,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不少人模仿传唱。说起来好笑的是,没进过学校门的二华子,也要学唱《英雄赞歌》。不过,他唱得太离谱,本来是“烽烟滚滚唱英雄”,从他嘴里出来却成了“车轮滚滚往东行”,连歌词都没听准,更别说音调了。尽管如此,他还是南腔北调,自我陶醉,这就是听电影,“听” 出来的快乐吧。
当“钟表”
半个多世纪前,钟表在农村还很少见。农民掌握时间,只能白天看日头,夜间观星星,阴天下雨估摸着来。时间不统一,行动也难一致,尤其是做饭,张家的早,李家的晚,队长在街上一吆喝,有人没吃饱饭,就放下碗急着下地啦,日子过得有点跟不上帮。自从家家有了小喇叭,一天三广播,起床、干活、休息都按钟点来,很有规律。有人风趣地说:“咱也成工人啦,按北京时间上下班。”还有人编了句顺口溜“小喇叭是个宝,又听广播又当表。”不过,这钟表也有“停摆”误事的时候。村西头的王二东靠卖豆腐为生,每天早上,是广播把他惊醒起来去赶集。这天不知为什么喇叭没响,他睡过了头,误了早市,豆腐挑子剩回来一大半。无独有偶,前院的李大娘也习惯听广播才做饭,有一回,家人干活都回来了,她还没生火,问其原因,她说:“咋没听广播匣子响呢?”原来她家的广播线,夜里让风刮断啦。
神奇的“天气预报”
自古以来,人们对天气的变化,只能凭身上的感觉,看地上的征兆,观天上的风云来预测。其结果用老农的话说,老天爷的事谁能说得准呢!因此,刚听天气预报那阵子,都感到神奇,惊讶!不少人说:“天上刮风下雨,都能提前知道,真神奇啦!”也有个别老封建疙瘩,暗地里瞎咧咧“这是泄露天机,是不祥之兆”。但更多的人是关心和相信,每到天气预报时间,就放下手中的活侧耳细听,连小孩子也不准大声嚷嚷,唯恐干扰。有错过时间来不及听的,就打听别人“听预报了吗,明天天气咋样?”可以说,天气预报是老百姓最关心,收听率最高的一个节目。农民掌握了天气的情况,种地心里有了底,对农业生产大有好处,尤其在那靠天吃饭的年代更为重要。
写广播稿
这年夏天,滕县广播站播放一则征稿启事,内容要求反映在毛泽东思想光辉照耀下,城乡发生的新变化和身边的好人好事。当时,农村正在贯彻落实毛主席“贫下中农管理学校”的最高指示,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,写了篇《还是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好》的时事报导,没想到两天后竟广播了。这事引起了县教育部门的重视,作为典型向全县推广,大大激发了我写稿的积极性。随后,又有几篇移风易俗方面的稿件被采用。由于我投稿多,质量较好,被滕县广播站发展为“广播通讯员”,并临时抽调到公社通讯组,专门收集广播材料。为便于掌握广播信息,公社领导专门让广播站给我安了小喇叭,这也是继学校私接广播之后,第一只通过正规渠道,进入家庭的广播喇叭。我把它宝贝似的珍藏多年,遗憾的是后来几次搬家弄坏了。
教唱“样板戏”
当年,为普及革命样板戏,中央人民广播电台,专门安排了教唱样板戏选段节目,具体时间是每周一三五中午和晚上各一次,每次约20分钟。选段大都有剧中的角色扮演者教唱,如在《红灯记》中扮演李铁梅的刘长瑜教唱“都有一颗红亮的心”;《沙家浜》剧中饰演郭建光的谭元寿教唱“祖国的好山河寸土不让”;“甘洒热血写春秋”是由《智取威虎山》杨子荣的扮演者童祥苓教唱的。教唱时,演员先清唱一遍,并把唱腔中应掌握的吐字发音技巧和节奏情绪变化交待一下,然后在乐器的伴奏下一句句地教。那时,我在学校代音乐课,出于工作需要,每到教唱时就跟着 “广播匣子”学,很少间断。京剧是国粹,学起来很难,真唱出点韵味来就更难啦。尽管如此,我仍坚持勤学苦练,一有空就喊几嗓子,“我们是工农子弟兵,来到深山……”虽说不上字正腔圆,但自我感觉良好。从那开始,我这个戏曲门外汉,竟迷上了京剧。更想不到的是,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从事了文艺工作,改变了我的人生之路。想起这事感慨颇多,京剧启蒙老师——“广播匣子”功不可没,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。
 
(作者退休单位:滕州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)